1955年2月8日,第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六次會議通過《中國人民解放軍軍官服役條例》,中國人民解放軍正式實行軍銜制。其中,將官設(shè)置為:大將、上將、中將、少將。上將為將官中的第二個級別。上將軍銜根據(jù)不同兵種分為:陸軍上將、海軍上將、空軍上將。1995年7月,經(jīng)黨中央、中央軍委批準,武警部隊總部升格為正大軍區(qū)級,由此設(shè)立武警上將警銜。
1955年8月27日授予(55人)
1956年授予(1人)
56.王建安(1907.11.08~1980.07.25),時任沈陽軍區(qū)副司令員。
1958年授予(1人)
57.李聚奎(1904.12.31~1995.6.25),時任總后勤部政治委員。
將官這一等分為大將、上將、中將、少將四個級別,上將為將官中的第二個級別。如果說,大將是將軍中的領(lǐng)軍人物,那么上將就是將軍中的骨干力量,中將可謂將軍中的中堅力量,少將則是將軍中的基礎(chǔ)力量?!?/span>
解放軍第一次授銜時共授予上將55名,1956年1月和1958年7月又各補授1名,他們是王建安和李聚奎。這樣,全軍共授予上將57名,我們把他們統(tǒng)稱為開國上將?!?/span>
上將軍銜的授予條件和標準很是嚴格,在《軍銜指示》、《服役條例》、《編制軍銜》里都有明確的表述。從級別上講,規(guī)定“正兵團級,多數(shù)可評為上將”;從職務(wù)上講,規(guī)定兵團司令員的基準職務(wù)軍銜為上將,兵團副司令員的軍銜亦可為上將。從其他條件講,政治品質(zhì)、業(yè)務(wù)能力、在軍隊的服務(wù)經(jīng)歷和對革命事業(yè)的貢獻,是軍官授銜的重要參考依據(jù)。所以,1955年首批授予的55名上將,主要是1952年評定的正兵團級干部,也有部分德才兼?zhèn)涞母北鴪F級和個別準兵團級干部,還有個別已轉(zhuǎn)入地方工作的級別相當于正兵團級的干部。1956年和1958年各補授的一名上將,都是正兵團級干部。
具體名單和級別如下:
一、正兵團級上將35人:蕭克、張宗遜、王震、許世友、鄧華、楊成武、傅鐘、肖華、甘泗淇、宋任窮、賴傳珠、王宏坤、蘇振華、劉亞樓、陳錫聯(lián)、陳士榘、宋時輪、葉飛、楊得志、黃永勝、謝富治、楊勇、李達、周士第、韋國清、朱良才、王新亭、周桓、李志民、趙爾陸、王建安、李聚奎、董其武、陶峙岳、陳明仁?!?/p>
二、副兵團級上將19人:李克農(nóng)、彭紹輝、張愛萍、韓先楚、李濤、傅秋濤、王平、呂正操、洪學智、郭天民、周純?nèi)钪脸?、陳再道、陳奇涵、劉震、陳伯鈞、鐘期光、唐亮、李天佑。
三、準兵團級上將1人:賀炳炎。
四、未評軍隊級別而授上將的2人:烏蘭夫、閻紅彥?!?/p>
勛章是綜合記錄將帥的革命資歷、政治素質(zhì)、戰(zhàn)功、級別和職務(wù)的最好載體。57名開國上將中,有52名是老紅軍,烏蘭夫是早年參加地方工作的老黨員,呂正操是抗日戰(zhàn)爭時期參加八路軍的老戰(zhàn)士,董其武、陶峙岳、陳明仁是解放戰(zhàn)爭中率部起義的原國民黨軍將領(lǐng)。1955年和1957年兩次授勛的情況是:49人榮獲一級八一勛章,51人榮獲一級獨立自由勛章,57人均榮獲一級解放勛章。
具體細節(jié)如下:
1955年9月授予一級八一勛章、一級獨立自由勛章、一級解放勛章35人:王宏坤、王新亭、王震、甘泗淇、朱良才、劉亞樓、李克農(nóng)、李達、李聚奎、李濤、宋任窮、宋時輪、陳再道、陳伯鈞、陳奇涵、陳錫聯(lián)、周士第、周桓、洪學智、張宗遜、張愛萍、郭天民、許世友、彭紹輝、賀炳炎、傅秋濤、傅鐘、葉飛、趙爾陸、閻紅彥、賴傳珠、謝富治、鐘期光、蕭克、肖華。
1955年9月授予一級八一勛章、一級解放勛章,1957年6月授予一級獨立自由勛章2人:劉震、周純?nèi)!?/p>
1955年9月授予一級八一勛章、一級解放勛章,1957年6月授予二級獨立自由勛章2人:李天佑、楊至成。
1955年9月授予一級獨立自由勛章、一級解放勛章,1957年6月授予一級八一勛章6人:楊成武、王平、陳士榘、楊勇、楊得志、鄧華?!?/p>
1955年9月授予一級獨立自由勛章、一級解放勛章,1957年6月授予二級八一勛章1人:蘇振華?!?/p>
1955年9月授予一級獨立自由勛章、一級解放勛章1人:呂正操。
1955年9月授予一級解放勛章,1957年6月授予一級八一勛章、一級獨立自由勛章3人:韓先楚、李志民、黃永勝。
1957年6月授予一級八一勛章、一級獨立自由勛章、一級解放勛章1人:王建安?!?/p>
1955年9月授予二級八一勛章、一級獨立自由勛章、一級解放勛章2人:唐亮、韋國清?!?/p>
1955年9月授予一級解放勛章4人:烏蘭夫、陳明仁、陶峙岳、董其武?!?/p>
57名開國上將中,除3名起義將領(lǐng)外,其余54名均為中共黨員。
經(jīng)過統(tǒng)計,全軍57名上將,平均年齡只有47.4歲,年齡最大的是陶峙岳,年齡最小的是肖華。
年齡大的前10位上將是:陶峙岳63歲、陳奇涵58歲、李克農(nóng)56歲、董其武56歲、傅鐘55歲、周士第55歲、朱良才55歲、郭天民53歲、陳明仁52歲、楊至成52歲。
年齡小的后10位上將是:賀炳炎42歲、韓先楚42歲、韋國清42歲、楊勇42歲、李天佑41歲、葉飛41歲、楊成武41歲、陳錫聯(lián)40歲、劉震40歲、肖華39歲。
年齡在50歲以上的有17人,占29.8%,50歲以下的有40人,占70.2%。可以說,身經(jīng)百戰(zhàn)的共和國開國上將,年富力強,50歲以下是主流?!?/p>
其中,上將最多的是湖南,共19名,其次是湖北,有14名。
地域是南方多于北方:南方上將48名,北方上將9名。
各縣中,湖北紅安縣上將最多,有6名;湖南瀏陽縣上將第二,有5名。可以看出,從著名的黃麻起義和平江起義中走出來的上將很多?!?/p>
紅安縣原名黃安縣。在民主革命過程中,黃安人民對革命貢獻很大,犧牲的烈士也很多。據(jù)統(tǒng)計,在1884年,黃安有人口49萬,到1934年僅剩27萬人。有名有姓、登記在冊的烈士有2.2萬人。1955年被授予軍銜的64名紅安將軍,應當說是成千上萬名革命先烈中的幸存者。因此,在1952年,政務(wù)院正式將黃安改名為紅安?!?/p>
在紅安周圍的湖北黃陂、大悟、麻城,河南商城、新縣,安徽金寨等縣也涌現(xiàn)了不少將軍?!?/p>
江西興國縣是另一個將軍縣,位于江西的中南部,贛州地區(qū)的東北部,是第二次國內(nèi)革命戰(zhàn)爭時期中央蘇區(qū)的模范縣,人口23萬。參軍參戰(zhàn)的約8萬人,為革命犧牲的烈士2.3萬人,約占江西全省烈士的十分之一。新中國成立后,在全國各地工作的興國籍紅軍老干部有400余人,有54人被授予少將以上軍銜。其中:上將2名,中將5名,少將47名。在興國周圍的吉安、泰和、萬安等縣,也出了不少將軍?!?/p>
57名開國上將,在1927年底以前入黨的有27人,其中最早的是傅鐘,1921年入黨。其次是烏蘭夫、閻紅彥,同為1925年入黨。其余有王震、王建安、鄧華、甘泗淇、朱良才、許世友、李濤、李志民、李克農(nóng)、楊至成、蕭克、宋任窮、宋時輪、張宗遜、陳士榘、陳伯鈞、陳奇涵、周士第、周純?nèi)?、趙爾陸、鐘期光、郭天民、黃永勝、賴傳珠等24人?!?/p>
參加黨領(lǐng)導的革命武裝起義的有27人。
南昌起義:蕭克、趙爾陸、楊至成、周士第4人;
湘贛邊界秋收起義:宋任窮、張宗遜、陳士榘、陳伯鈞、黃永勝5人;
廣州起義:郭天民1人;
平江起義:蘇振華、李聚奎、傅秋濤、彭紹輝4人;
湘南起義:蕭克、鄧華、朱良才、趙爾陸、楊至成、楊得志6人;
黃麻起義:王宏坤、王建安、許世友、陳再道、周純?nèi)?人;
百色起義:李天佑、韋國清2人;
寧都起義:李達1人;
商城起義:洪學智1人;
清澗起義:閻紅彥1人?!?/p>
12歲參加革命的有肖華1人,14歲參加革命的有葉飛、楊勇、楊成武、陳錫聯(lián)、韓先楚等5人。
入伍前參加赤衛(wèi)隊的有:王平、王震、王建安、朱良才、蘇振華、李濤、李志民、周純?nèi)?、唐亮、傅秋濤、彭紹輝等11人?!?/p>
入伍前參加黨的秘密工作的有:葉飛、李克農(nóng)2人?!?/p>
在南昌起義前,參加過其他武裝斗爭的有:陶峙岳參加過武昌起義,蕭克、張宗遜、周士第、陶峙岳、董其武參加過北伐戰(zhàn)爭,陳明仁參加過東征戰(zhàn)爭、北伐戰(zhàn)爭?!?/p>
在紅軍時期擔任過正軍職領(lǐng)導職務(wù)的開國上將有:王平、王震、王宏坤、甘泗淇、許世友、李達、楊至成、蕭克、宋時輪、宋任窮、陳再道、陳伯鈞、陳奇涵、周士第、周純?nèi)?、郭天民、閻紅彥、彭紹輝、傅鐘等19人。
開國上將中許多人既懂軍事,又會做政治工作,可謂軍政全能。其中,以早年做政治工作見長,后來軍事功績突出的有:王震、王建安、王新亭、鄧華、葉飛、劉震、劉亞樓、楊勇、楊成武、張愛萍、陳錫聯(lián)、洪學智、傅秋濤、謝富治等;還有做軍事工作很長時間,以后主要當政治委員的,有韋國清、閻紅彥、賴傳珠等。
有些上將專做軍事主官,如王宏坤、呂正操、許世友、李天佑、楊得志、蕭克、宋時輪、陳再道、陳伯鈞、賀炳炎、黃永勝、韓先楚、彭紹輝等。
有些上將早年當參謀長,以后轉(zhuǎn)任軍事主官,如李達、張宗遜、陳士榘、陳奇涵、周士第、郭天民、賴傳珠等?!?/p>
有些專做政治主官,如王平、蘇振華、宋任窮等?!?/p>
有些當政治部主任,以后轉(zhuǎn)任政治主官,如甘泗淇、朱良才、李志民、肖華等?!?/p>
有些專當政治部主任,如周桓、鐘期光、唐亮、傅鐘等?!?/p>
有些在統(tǒng)帥部做高參工作,如李濤、李克農(nóng)?!?/p>
有少數(shù)上將早年是軍事或政治主官,后來轉(zhuǎn)任后勤主官,如李聚奎由縱隊司令員轉(zhuǎn)任,周純?nèi)绍娬挝瘑T轉(zhuǎn)任;楊至成、趙爾陸早年由營團軍事主官轉(zhuǎn)任,幾乎做了一輩子后勤工作?!?/p>
井岡山時期16人:
鄧華、朱良才、李聚奎、楊至成、楊得志、蕭克、宋任窮、張宗遜、陳士榘、陳伯鈞、陳奇涵、趙爾陸、郭天民、黃永勝、彭紹輝、賴傳珠?!?/p>
紅軍時期52人:
紅一方面軍31人,其中紅一軍團20人:鄧華、朱良才、劉亞樓、李濤、李克農(nóng)、楊至成、楊成武、楊得志、肖華、宋任窮、宋時輪、張宗遜、陳士榘、陳伯鈞、陳奇涵、周士第、趙爾陸、郭天民、黃永勝、賴傳珠;紅三軍團11人:王平、韋國清、蘇振華、李天佑、李志民、李聚奎、楊勇、張愛萍、周桓、唐亮、彭紹輝。
紅二方面軍5人,其中紅二軍團1人:賀炳炎;
紅六軍團4人:王震、甘泗淇、李達、蕭克?!?/p>
紅四方面軍10人:王宏坤、王建安、王新亭、許世友、陳再道、陳錫聯(lián)、周純?nèi)?、洪學智、傅鐘、謝富治?!?/p>
紅二十五軍2人:劉震、韓先楚?!?/p>
湘鄂贛紅軍2人:鐘期光、傅秋濤。
閩浙贛紅軍1人:葉飛。
陜北紅軍1人:閻紅彥。
57名開國上將,有48人參加了長征,葉飛、鐘期光、傅秋濤等3人堅持了南方三年游擊戰(zhàn)爭,閻紅彥堅持了陜北游擊戰(zhàn)爭,烏蘭夫在內(nèi)蒙古進行地方革命工作,呂正操在東北軍,陳明仁、董其武、陶峙岳等3人在國民黨軍?!?/p>
8年抗日戰(zhàn)爭,中共中央將八路軍3個師和新四軍分散到敵人后方去,廣泛發(fā)動群眾,開展游擊戰(zhàn)爭,開辟敵后抗日根據(jù)地?!?/p>
抗日戰(zhàn)爭初期52人:
八路軍總部20人:王平、王建安、韋國清、朱良才、劉亞樓、許世友、蘇振華、李濤、李志民、李克農(nóng)、楊至成、張愛萍、陳奇涵、周桓、周純?nèi)②w爾陸、洪學智、郭天民、閻紅彥、傅鐘。
第一一五師11人:鄧華、劉震、李天佑、楊勇、楊成武、楊得志、肖華、陳士榘、唐亮、黃永勝、韓先楚。
第一二〇師9人:王震、甘泗淇、蕭克、宋時輪、張宗遜、陳伯鈞、周士第、賀炳炎、彭紹輝?!?/p>
第一二九師8人:王宏坤、王新亭、李達、李聚奎、宋任窮、陳再道、陳錫聯(lián)、謝富治?!?/p>
新四軍4人:葉飛、鐘期光、傅秋濤、賴傳珠?!?/p>
抗日戰(zhàn)爭后期52人:
八路軍總部15人:王震、甘泗淇、劉亞樓、李濤、李克農(nóng)、李志民、楊至成、宋時輪、陳伯鈞、陳奇涵、周桓、周純?nèi)⒏电?、韓先楚、彭紹輝。
山東軍區(qū)5人:王建安、許世友、楊勇、肖華、陳士榘?!?/p>
晉綏軍區(qū)3人:張宗遜、周士第、賀炳炎?!?/p>
晉冀魯豫軍區(qū)11人:王新亭、蘇振華、李達、李聚奎、楊得志、宋任窮、陳再道、陳錫聯(lián)、唐亮、閻紅彥、謝富治。
晉察冀軍區(qū)10人:王平、鄧華、呂正操、朱良才、李志民、楊成武、蕭克、趙爾陸、郭天民、黃永勝?!?/p>
新四軍8人:葉飛、鐘期光、韋國清、劉震、張愛萍、洪學智、傅秋濤、賴傳珠?!?/p>
另外,李克農(nóng)于抗戰(zhàn)初期擔任過八路軍和新四軍駐上海、南京、桂林辦事處主任,賀炳炎在抗戰(zhàn)后期率部南下一年時間,擔任過新四軍江漢軍區(qū)司令員,宋時輪、陳士榘、唐亮等在抗戰(zhàn)結(jié)束至內(nèi)戰(zhàn)爆發(fā)前,在新四軍兼山東軍區(qū)擔任過領(lǐng)導職務(wù)?!?/p>
解放戰(zhàn)爭時期,57名上將分布:
解放軍總部3人:傅鐘、李濤、李克農(nóng)?!?/p>
第一野戰(zhàn)軍6人:張宗遜、甘泗淇、王震、賀炳炎、彭紹輝、陶峙岳?!?/p>
第二野戰(zhàn)軍10人:李達、陳錫聯(lián)、謝富治、閻紅彥、郭天民、宋任窮、楊勇、蘇振華、王宏坤、陳再道。
第三野戰(zhàn)軍10人:張愛萍、鐘期光、唐亮、王建安、陳士榘、宋時輪、葉飛、韋國清、許世友、傅秋濤?!?/p>
第四野戰(zhàn)軍20人:烏蘭夫、呂正操、李聚奎、楊至成、肖華、蕭克、陳奇涵、周桓、周純?nèi)?、趙爾陸、陳伯鈞、韓先楚、黃永勝、李天佑、劉亞樓、劉震、鄧華、賴傳珠、洪學智、陳明仁?!?/p>
華北軍區(qū)8人:朱良才、周士第、王新亭、楊得志、李志民、楊成武、董其武、王平?!?/p>
此外,王新亭、楊得志還參加了晉冀魯豫軍區(qū)部隊,蕭克、趙爾陸還參加了華北軍區(qū)部隊,周士第、王新亭、楊得志、李志民還參加了第一野戰(zhàn)軍部隊。
抗美援朝戰(zhàn)爭中,開國將帥共有622人赴朝參戰(zhàn),其中上將19人,他們是:王平、王建安、鄧華、甘泗淇、劉震、許世友、楊勇、楊成武、楊得志、李達、李克農(nóng)、李志民、李聚奎、宋時輪、周純?nèi)?、洪學智、黃永勝、韓先楚、董其武。
高考后要不要對答案?
高考后最好不要對答案。很多高考生在考完試后急切想要知道答案和...(854 )人閱讀時間:2025-06-122025年高考時間表:2025年高考時間是幾月幾號
2025年的高考已經(jīng)如約而至,這場牽動著無數(shù)考生及其家庭的重...(872 )人閱讀時間:2025-06-082025年中考是哪三天(2025中考是6月幾號)
2025年中考即將到來,全國各地的初中畢業(yè)生和家長都在關(guān)心一...(1682 )人閱讀時間:2025-06-062025年高考是哪幾天(2025年高考全國統(tǒng)考時間)
2025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(tǒng)一考試(高考)時間已基本確定...(769 )人閱讀時間:2025-06-06被爆勾美女上酒店 黃渤以照片高EQ回應
被指低俗營銷衛(wèi)龍道歉:停止有爭議文案包裝生產(chǎn)
啟德書院漂流書社聯(lián)合西安四校舉辦線上讀書會
亞洲大學聯(lián)盟首次大學博物館交流活動舉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