戰(zhàn)國七雄,戰(zhàn)國時期七個最強大的諸侯國的統(tǒng)稱,經(jīng)過春秋時期曠日持久的爭霸戰(zhàn)爭,周王朝境內(nèi)的諸侯國數(shù)量大大減少,周王室名義上為天下共主,實際上已形同滅亡,諸侯國互相攻伐,戰(zhàn)爭不斷。 三家分晉后,趙國、魏國、韓國躋身強國之列,又有田氏代齊,戰(zhàn)國七雄的格局正式形成,七國分別是:秦國、楚國、齊國、燕國、趙國、魏國、韓國。
“戰(zhàn)國七雄”指中國東周后期七個強勢諸侯國的統(tǒng)稱,分別是齊、楚、燕、韓、趙、魏、秦。爭霸是指他們之間的爭奪地盤的過程。
齊國春秋時期,齊桓公首霸中原。
春秋末年,齊公族衰落,卿大夫相互兼并。公元前548年,崔杼殺莊公,立景公。公元前546年,慶封滅崔氏之族。慶封專齊政。次年,慶舍與欒、高(齊惠公之后)、陳(田)、鮑四族攻慶封,慶封奔吳。景公時,陳桓子施惠于民,民歸陳氏,陳氏因而強大。公元前532年,陳桓子聯(lián)合鮑氏攻欒氏、高氏,欒施、高疆奔魯。公元前489年,景公卒,國氏、高氏(齊文公之后)立晏孺子,次年,陳僖子聯(lián)合鮑氏攻國氏、高氏,國夏、高張奔魯,遂殺晏孺子,立公子陽生為齊悼公。悼公在位四年,被殺,闞止為政。公元前481年,陳成子殺闞止,專齊政。公元前386年,陳成子玄孫太公和立為諸侯,遷齊康公于海上。公元前379年,康公卒,呂氏絕祀。
田齊媯姓國家,出于陳厲公之子陳完。陳與田古音相近,故古書往往作田。公元前672年,陳完入齊,事齊桓公。陳完傳五世至陳桓子,陳氏開始強大。以后陳氏逐漸兼并齊國的欒、高(齊惠公之后)和國、高(齊文公之后)以及鮑、闞等族,專齊政。田齊的國都仍在臨淄,疆域亦襲姜呂氏之舊。
田齊立國時,已經(jīng)進入戰(zhàn)國中期。太公和是第一代齊侯。太公和之孫桓公午在國都臨淄的稷下置學宮,“設大夫之號”,招聚天下賢士。前386年周安王承認田和為齊侯。到威王、宣王時,稷下人才濟濟,成為東方學術文化的中心。齊威王任用鄒忌為相,改革政治,齊國遂強大。公元前353年,齊大敗魏軍于桂陵。公元前341年,齊又大敗魏軍于馬陵。公元前334年,齊威王與魏惠王“會徐州相王”,正式稱王。威王晚年,相邦鄒忌與將軍田忌爭政。公元前322年,田忌攻臨淄,求鄒忌,不勝,逃亡楚國。齊宣王時燕國發(fā)生“子之之亂”。公元前314年,在孟軻勸說下,宣王命匡章率“五都之兵”、“北地之眾”伐燕,五旬克之,一度占領燕國。齊成為戰(zhàn)國七雄之一。
戰(zhàn)國晚期,齊仍保持著強盛的地位。公元前301年,齊聯(lián)合韓、魏攻楚,大敗之。公元前298-前296年,齊聯(lián)合韓、魏連年攻秦,入函谷關,迫秦求和。公元前288年,齊、秦并稱東、西帝,旋皆放棄帝號。次年,蘇秦、李兌合趙、齊、楚、魏、韓攻秦,罷于成皋。又次年,齊滅宋。公元前284年,燕以樂毅為上將軍,合燕、秦、韓、趙、魏攻齊,攻入臨淄,連下七十余城。齊城不下者只有莒和即墨。齊湣王逃入莒,被淖齒殺死。王孫賈與莒人殺淖齒,立湣王子法章為齊襄王。燕引兵東圍即墨,城中推舉田單為將。雙方相持達五年。公元前279年,田單組織反攻,用“火牛陣”大敗燕軍,收復失地。齊雖復國,但元氣大傷,無力再與秦抗衡。公元前221年,秦滅韓、魏、楚、燕、趙后,使將軍王賁從燕地南攻齊國,俘虜齊王建,齊國滅亡。
齊國:臨淄
齊國是周代東方第一大國,春秋戰(zhàn)國時為“五霸”之首、“七雄”之一,因此臨淄作為其都城,歷史上極為繁榮。分民眾生活的大城和國君居住的小城,兩城相連,周長21公里,面積15平方公里,共有十三座城門。城內(nèi)干道縱橫交錯,排成“井”字形,并有完善的供水、排水系統(tǒng)。城外還有埋葬齊國六位君主的田齊王陵等多處先秦墓葬。東周時的臨淄人物阜盛。孟子曾為齊王擔任客卿。莊子曾被齊湣王聘為相。戰(zhàn)國時臨淄設稷下學宮,以招徠諸子百家來此講學辯論、著書立說,荀子即為稷下的祭酒之一。游學于此的還有騶衍、宋钘、尹文、彭蒙、田駢、慎到等,號為稷下學派。當時的臨淄鄰近渤海,因而兼具魚鹽之利,經(jīng)濟繁榮、貿(mào)易發(fā)達,各種冶鐵、煉銅、鑄錢、制陶、紡織的作坊遍布城市內(nèi)外。臨淄作為齊國的都城,共延續(xù)了八百余年歷史,直到被秦國所滅。
楚
先秦羋姓(羋本作幁)周朝諸侯國,戰(zhàn)國七雄之一。亦稱荊。羋姓是所謂“祝融八姓”之一,始祖為季連。季連的后世子孫鬻熊為周文王師。古書記載,鬻熊以下楚君皆以熊為氏,但據(jù)出土戰(zhàn)國晚期楚國銅器銘文,楚君名號皆以酓為氏。鬻熊曾孫熊繹僻處荊山(在今湖北南漳、??狄粠В?,跋涉山林,以事周成王,被封以子男之田,居丹陽(今湖北秭歸),從此立為國家。
楚都郢被攻占后
進入春秋后,楚國國力強盛,與晉國長期爭霸.。春秋晚期,楚長期陷入公族內(nèi)亂,風頭漸漸被臨近的吳國搶去。
公元前506年,吳敗楚于柏舉(今湖北麻城),五戰(zhàn)及郢,攻入楚都。昭王逃入隨,使申包胥請救于秦。次年,秦、楚敗吳于稷(今河南桐柏),吳引兵去。昭王滅唐(在今湖北隨州),還歸郢,遷都鄀(今湖北宜城東南)。昭王復國后,又滅頓(在今河南商水)、胡(在今安徽阜陽)等小國。昭王卒,子惠王立。公元前481年,平王太子建之子勝,為白公,襲殺令尹子西和司馬子期于朝,劫惠王。葉公子高出兵,平定白公之亂,再度滅陳。
戰(zhàn)國早期,楚惠王再度滅蔡,占領淮水流域;公元前431年,簡王北上滅莒(在今山東莒縣)。簡王卒,聲王立,立僅六年,“盜”殺聲王。楚悼王立。時三晉強盛,楚國多次與晉軍交戰(zhàn),然今非昔比。三晉多次大敗楚軍,楚國黃河以南大片土地被三晉所占,楚軍一勝難求。后悼王任用魏將吳起變法,南收揚越,占領洞庭、蒼梧,楚國稍見起色。
戰(zhàn)國中期,楚威王敗越。楚懷王時,楚與齊縱親。公元前318年,魏、趙、韓、燕、楚等國合縱攻秦,以楚懷王為縱長,不勝而歸。秦使張儀入楚,離間齊、楚,許與商(今陜西商縣)、於(今河南西峽一帶)之地六百里,已而背約不與,楚因伐秦。公元前312年,秦敗楚于丹陽(今河南西峽一帶),取楚漢中。楚反攻,秦又敗楚于藍田(今陜西藍田)。楚服秦,但仍與齊、韓合縱。
戰(zhàn)國晚期,楚背齊合秦。公元前301年,齊聯(lián)合韓、魏攻楚,大敗楚軍于垂沙。次年,秦亦攻楚,取襄城。又次年,楚懷王入秦被執(zhí),后三年死于秦,楚從此一蹶不振。頃襄王時,秦繼續(xù)攻楚。公元前278年,秦將白起破楚拔郢,楚遷都于陳(今河南淮陽)。頃襄王卒,考烈王立,以黃歇(封為春申君)為相。公元前257年,黃歇與魏信陵君救趙敗秦。次年,楚滅魯。公元前253年,楚遷都巨陽(今安徽太和東南)。公元前241年,楚遷都壽春(亦稱郢,今安徽壽縣西南)??剂彝踝洌顖@殺黃歇,立幽王。幽王卒,同母弟猶代立為哀王。哀王立僅二月余,為庶兄負芻之徒襲殺,負芻立為王。公元前223年,秦將王翦、蒙武破楚,虜王負芻,楚國滅亡。
楚國:郢
郢是春秋戰(zhàn)國時期的諸侯國楚國的首都,在湖北省西部,位于荊州市荊州區(qū)北面三公里左右紀南城。楚國在建國初期定都丹陽(古丹陽位于河南淅川境內(nèi))。后來為了和一些小國家爭奪漢中,遷都郢,后又東遷。從公元前689年楚文王始都郢(應該位于紀南城)到公元前278年,楚頃襄王二十一年,秦將白起帶兵攻進郢都、楚國遷都于陳,郢總共作了411年楚國都城。
燕
燕國是中國歷史上從西周到春秋戰(zhàn)國時期在中國北方的一個諸侯國。戰(zhàn)國時為七雄之一,前222年被秦國滅亡。
據(jù)《史記》記載,周武王滅商以后,封宗室召公于燕,在今北京及河北中、北部(周武王之滅紂,封召公于北燕)。燕國的都城在“薊”(位于今北京房山區(qū)琉璃河)。周的貴族和當?shù)嘏f商的貴族以及當?shù)赝林⒘寺?lián)合政權。最終使該地區(qū)原來的東胡民族逐漸融入華夏族。
燕國建國以后與中原各地來往甚少,文化較中原落后,在春秋初年的外族入侵中更是險些亡國,憑借齊國“尊王攘夷”的軍事幫助才得以保全,并進而在日后有了發(fā)展。
燕太子丹年輕時在秦國作人質(zhì)。逃回燕國后太子丹并沒有致力振興燕國,而是尋找到一位叫荊軻的刺客。前230年,秦國滅了韓國。前228年,秦國占領了趙國都城邯鄲,逼近燕國。前227年,太子丹送荊軻和他的13歲的助手秦舞陽到易水之畔(現(xiàn)河北易縣)。荊軻唱道:“風蕭蕭兮易水寒,壯士一去兮不復還?!敝笄G軻刺殺秦王趙政未遂。這一事件給了秦國一個進攻燕國的借口。前226年,大將王翦率秦軍占領了燕國的大半。燕王退守遼東,殺太子丹以求和。前222年燕滅于秦。
燕國:薊城
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滅商后,封宗室召公奭于燕國,都薊城(位于今北京房山區(qū)琉璃河),是為北京建都之始。由于商業(yè)、手工業(yè)的發(fā)展,城市也空前繁榮起來。燕昭王時期,燕國的都城形成了“三都”體制,即薊城、中都(今北京市房山區(qū)竇店以西)和下都武陽城。除都城之外,燕國的一般城市也獲得了不同程度的發(fā)展,如襄平(燕遼東郡治所,在今遼寧省遼陽市舊城區(qū))。
韓國
韓國先祖為晉公族。曲沃桓叔生子萬,封于韓原,立韓氏。后晉國稱霸,韓氏中衰。至韓厥,為晉悼公正卿,晉悼公復霸,韓厥之力頗多。后韓起執(zhí)政晉國27年,韓氏顯貴。前403年,周威烈王封韓虔與趙、魏同為諸侯,建立韓國。
韓虔位列諸侯,不及魏氏強盛?!叭龝x”同盟之時,韓國隨之瓜分中原,獲利頗多,國勢達到鼎盛。但由于韓國四面受敵,且國人不尚武,屢為列強所攻打。在殘酷的戰(zhàn)國烽煙中,韓國不得不先后依靠于魏、齊、楚、趙、秦等大國。
趙國
趙國先祖造父為周穆王御戎,非常得寵。后平定徐國之亂中,造父軍功顯赫,乃受封于趙城,立趙氏。趙氏大宗的宗主后位列周王卿士。周幽王時,叔帶因見周室腐敗,離開鎬京,來到晉國。以下七代而至趙衰,輔佐晉文公成就霸業(yè),趙氏因之位居世卿。至前403年,周威烈王封三晉為諸侯,趙氏正式建國。
三晉分家之初,三家秉承晉陽之戰(zhàn)之團結。韓趙魏三晉經(jīng)常結成三晉同盟,一起行動,共同進退。時三晉在魏文侯的領導下,形成一股極強的軍政勢力,破齊、伐秦、敗楚、瓜分中原,天下不敵。
由于魏韓兩個的主戰(zhàn)場在南方,趙國獲利不均。欲南侵,又遭到魏國排擠,魏趙矛盾升級。前375年,趙成侯繼位。
趙國:邯鄲
邯鄲是戰(zhàn)國時趙國的國都,《后漢書·光武紀》注:“邯,山名。鄲,盡也。邯山至此而盡。城郭字皆從邑,因以名焉?!庇腥甑臍v史。邯鄲早在春秋時代已是列國爭奪的重要城堡。先屬衛(wèi),后歸晉。自公元前386年趙國從中牟遷國都于邯鄲,至秦滅趙,達158年之久。秦滅趙,置邯鄲郡。
魏國
魏國先祖為畢公高,后畢國亡,公族稱畢氏,流散各地。有一人曰畢萬,侍奉晉獻公為車右,因軍功封于魏城,立魏氏。晉悼公時提拔魏絳為卿士,魏氏大宗始入晉國六卿行列。魏氏發(fā)家較晚,較之其余五卿稍弱。前453年,魏桓子魏駒伙同趙、韓滅智伯,剖分晉國。前403年,周威烈王封魏斯為諸侯,史稱魏文侯。
秦國
秦國先祖造父為周穆王御戎,非常得寵。后平定徐國之亂中,造父軍功顯赫,乃受封于趙城,立趙氏。其后非子受封于犬丘,建立秦國。幾代人的慘淡經(jīng)營,后因勤王有功,始為諸侯,稱秦襄公。秦國之貧瘠,中原諸侯皆卑之。至秦穆公圖強,國勢稍盛,稱霸西戎。而后,秦國又長期陷入低迷,屢為晉國所敗。
高考后要不要對答案?
高考后最好不要對答案。很多高考生在考完試后急切想要知道答案和...(854 )人閱讀時間:2025-06-122025年高考時間表:2025年高考時間是幾月幾號
2025年的高考已經(jīng)如約而至,這場牽動著無數(shù)考生及其家庭的重...(872 )人閱讀時間:2025-06-082025年中考是哪三天(2025中考是6月幾號)
2025年中考即將到來,全國各地的初中畢業(yè)生和家長都在關心一...(1682 )人閱讀時間:2025-06-062025年高考是哪幾天(2025年高考全國統(tǒng)考時間)
2025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(tǒng)一考試(高考)時間已基本確定...(769 )人閱讀時間:2025-06-06