民俗的共享或遷移 “不剃頭”并非孤例
明末清初文學家孔尚任《節(jié)序同風錄》一書,《端午》標題下兼收這三者:一、“是日生子者不吉,束一木或荊條,于堂斬斷五六尺許,祝曰‘如是止,勿張抵戶’,則兒易育,不妨父母”,涉及對“不吉”的禳解。二、“忌蓋屋,犯者頭禿”。三、“不剃頭,恐妨舅”。乾隆年間潘榮陛《帝京歲時紀勝》,“五月不遷居,不糊窗槅,名之曰‘惡五月’。以艾葉貼牖,謂之解厄。五月多不剃頭,恐妨舅氏”。二書所列,均含“不剃頭”,潘榮陛點出這些禁忌出于“惡五月”之說。
原本“五月不剃頭,恐妨舅氏”,怎么就成了“正月不剃頭,剃頭死舅舅”?
來作三段引文的對比——
一、清乾隆年間《帝京歲時紀勝》,前曾引:“五月不遷居,不糊窗槅,名之曰‘惡五月’……五月多不剃頭,恐妨舅氏?!?/p>
二、同是《帝京歲時紀勝》:“正月不遷居,不糊窗槅,為‘善正月’。”
三、河南欒川、魯山等地風俗,如《魯山史話》:“正月不剃頭,不遷居,不糊窗,不口角,稱‘善正月’。”
夏至、冬至是一對至關重要的節(jié)氣,形如雙璧,在歲時框架的構成方面,展現了中華文化的對稱特征。夏至成就了端午,冬至曾經的歲首位置讓給了春節(jié)(春節(jié)是辛亥革命后的名稱),文化的積淀都還在。通觀傳統(tǒng)節(jié)日,容量豐,且視野廣大者,首推迎春過大年,其次應該即是端午了。既然兩個節(jié)日有些內容是重合的,起由端午的五月“不剃頭”,移至春節(jié)正月禁忌,似乎并沒有多少溝溝坎坎。
歲時節(jié)日之間,民俗事象的共享或遷移,“不剃頭”并非孤例。就說以葫蘆造型為端午民俗符號,宋代《歲時廣記》已見記載。清乾隆《帝京歲時紀勝》,五月朔窗牖貼紅紙吉祥葫蘆。光緒《津門雜記》,五月端午,有龍船戲,比戶貼葫蘆門符。貼葫蘆又是迎春風俗。乾隆《直隸遵化州志》,除夕剪紅紙葫蘆貼于牖戶,曰拒瘟。民國《豐潤縣志》,除夕貼春聯(lián)、葫蘆于戶牖。春日里,曾在白洋淀邊同口鎮(zhèn)、鄚州古城旅行,所見家家門上貼著紅紙剪成的春葫蘆。夏貼葫蘆、春貼葫蘆,是春葫蘆因循了夏葫蘆,還是夏葫蘆借鑒了春葫蘆,若要厘清,也需下一番工夫。
這個癸卯年,夏至恰在端午頭一天,按照古俗,接連兩天吃粽子。愿讀者都有好心情、好胃口。
成人自考是什么意思?
成人自考一般指高等教育自學考試,自學考試學習方式靈活、工學矛...(701 )人閱讀時間:2025-06-14高考后要不要對答案?
高考后最好不要對答案。很多高考生在考完試后急切想要知道答案和...(860 )人閱讀時間:2025-06-122025年高考時間表:2025年高考時間是幾月幾號
2025年的高考已經如約而至,這場牽動著無數考生及其家庭的重...(877 )人閱讀時間:2025-06-082025年中考是哪三天(2025中考是6月幾號)
2025年中考即將到來,全國各地的初中畢業(yè)生和家長都在關心一...(2892 )人閱讀時間:2025-06-06